2008年12月31日 星期三

If 回報率% > 基金管理費%, 你還是有機會要蝕錢!








基金要收管理費(每年0.5%-3%),大家都知道。投資相連保單 (101 Plan) 要另再收管理費(每年4%-6%),大家可能都知道。但有無想過,你投資的回報率如果能夠大過所有的管理費,你還是有機會蝕錢?

通常理財顧問解釋收費時,都會同你講:「呢個plan都係收一年5%。呢d基金回報一年邊止5%呀!」,又或者:「一年收5%,你買債券基金都可以打個和啦!當儲錢都好丫!」一年回報5%,之後收5%,不是打和嗎?不!這是計錯數!

大家可以立即拿計數機出來計計。本金10,000,回報假設5.1%,收費5%

1 $10,000 x (1+5.1%) x (1-5%) = $9984 ( $16)

2 $ 9,984 x (1+5.1%) x (1-5%) = $9969 ( $16)

3 $ 9,969 x (1+5.1%) x (1-5%) = $9953 ( $15)

30 $9,560 x (1+5.1%) x (1-5%) = $9545 ( $15)

30 $10,000 本金共蝕 $454,即4.54%

沒有自己計算過真的不會知道,可以是這樣的。若更高收費,聲稱潛在回報更高的基金計劃,蝕得可以更多,自己都可以計到。所以,若果你沒有信心投資回報大大 > 收費,那你再想想是否投資於要收高費用的產品。

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

蠱惑口技,拉長計劃年期

















現時最暢銷的基金計劃,大多是用保險形式包住基金投資。正式名稱是投資相連計劃
(investment-link assurance),另外一個名係101 Plan。這種計劃的好處是入場費低、基金選擇多。月供$500都可以揀幾十隻基金。適合本金少的投資者。但不良的理財顧問往往在銷售過程中利用不當技倆蒙騙投資者,不可不防。

知識就是力量,要防止被騙,一定要認識這種投資產品的結構。通常計劃由5年到30年不等。計劃愈長,顧問賺取的佣金就愈多。所以,不良的理財顧問一定會用方法令你參加最長的投資計劃。

方法一:「必須供款期」說成「計劃年期」

投資相連計劃 (investment-link assurance)一般都有必須供款期(Initial Contribution Period),大約是1年半到3年。如在必須供款期斷供,計劃便會中止,血本無歸,有些計劃會一毫子都拿不到。而且在計劃期間,必須供款期的供款是不能提出來的,變成強制定期,要計劃年期 (最長30) 結束才可拿回。不良顧問為了拉長年期,勁賺佣金,會只告訴你投資計劃供1年半就可以了,之後計劃是「靈活」的。字面上你可能以為供1年半,便可決定是否再繼續投資,或提款出來。實際上,計劃年期會將你的資金凍結最長30年!(很難追究理財顧問,因為他的說話沒有錯,計劃有部分的資金是靈活的。但提取資金的手續費、提早贖回費、行政費可以足足扣掉你大部分的本金!)

方法二:投資一定要放長線、釣大魚

很多理財顧問只一味強調「長線一定賺」,他們會拿一些圖表給你看,目的是令你相信長線股市一定升。但其實你看的圖表只是其中幾個市場,未必能代表將來每一個市場長線都一定會升。看看日本就知道了,日經平均指數1990年是40,000點,2008年今日只有8,747(只有1990年的22%)。長線可以輸得好甘,可以是愈長愈甘而且長線投資未必一定適合每個人的階段及需要,一個後生仔可能每月儲蓄只夠滿足他幾年後結婚,咁點可能有錢用作幾十年的長線投資呢?

方法三:強逼供款為「退休」

為了令計劃加長,不斷說服你為退休供款是一個常用的方法。可能你想投資儲蓄時,你原來的目的是賺錢(短期)、儲首期(短期)、生仔生女(中期)等。但顧問很喜歡不斷說服你要這筆錢一定要為退休供款。然後計一個令你覺得很誇張的退休金需要數目,務必令你嚇呆就範。個人認為,退休是要計劃的,但不要忽略短線 / 中期資金需要。因為我實在見得太多人,為退休過份準備,短線現金流出現問題,最終要提早終止投資計劃,得不嘗失

投資相連計劃 (investment-link assurance)本身是很好的產品,但一定要認識其中結構、收費,了解自己供款能力、短線、中期資金需要。選擇合適自己年期、供款額的計劃。

2008年12月27日 星期六

避開煙幕,用低廉價錢買人壽保險







保險經紀跟7-Eleven一樣,身邊總有一個。但要選擇老實信得過的保險經紀,一點都不容易。今次想講如何精明買人壽保險 (Life Insurance)

如果你不了解保險行情,保險經紀通常都會給你一個「全面」的保險package,一般是人壽保險 + 危疾保險 + 醫療保險。行內的計算,大概是你收入的8%-10%(如果經紀是比較進取狼死的,可能以你收入的20%計算保費),如果你的收入大概是$10,000,他會給你一個月供 $800- $1000的計劃。但其實如果你知多點,要買相同的保障,付出的成本可以低得多!

簡單而言,人壽保險其實分兩種,一種是終身壽險(Whole Life),一種是定期壽險(Term Life)。但保險經紀是不會主動跟你解釋兩者分別的。因為銷售終身壽險的保費比定期壽險高得多。假設30歲不吸煙男士要買一份$1,000,000的人壽保險,終身壽險要收 $1000-$1500每月保費,定期壽險只需要 $100 - $150!保費可以相差10倍!當然佣金都是差10倍!

那終身壽險(Whole Life)收多了的費用去了那裡?其實是保險公司以儲蓄的名義收了去做本身的投資。供款人供到一定年期,保險公司會以分紅(dividend)的方式去派給保單持有人。但保險公司做了什麼投資,他是不需要跟你交代的。如果他投資失利,你的分紅便會受到影響。相反,投資賺了大錢,他也不一定會跟你分享,因為他可能要先滿足公司股東多於保單持有人。當中的利益分配,是公司機密,沒有人知道。

而定期壽險(Term Life)則沒有儲蓄 / 分紅的成份。條例清晰,受保人不幸辭世的話賠償多少,明碼實價。保費多少,亦是明文規定,不會改動。只用低廉的保費(可能只是終身壽險10%的價錢),便能購買大額的保額。例如匯豐銀行本身都有網上報價(http://www.hsbc.com.hk/1/2/chinese/hk/insurance/life/term-protection?pwscmd=cmd_init)

但為了增加佣金,經紀會將終身保險包裝為為退休打算(Retirement Plan),為子女教育(Education Plan)著想等等的計劃。當然,一個有計劃的人要為這些人生目標而努力,但為什麼要用分紅機制不清晰的保險計劃達到呢?不是有其他更數目分明,更能自己掌握的選擇嗎?

其實買保險無非是為了穩妥地買保障。為什麼要為自己加上投資回報這個變數?增添成本,增添煩惱?

獨立理財顧問怎能獨立?










獨立理財顧問
(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sor, IFA),近幾年才冒起的金融機構,以獨立(Independent)為標榜。一反傳統金融機構的型式,傳統的金融機構,包括銀行、保險公司都是銷售自己公司出產的金融產品為主。獨立理財顧問的興起,正是標榜以獨立為賣點,通常這類型的公司是沒有自己的投資或保險產品,全是靠其他保險公司 / 基金公司批出產品給獨立理財顧問公司銷售。簡單說,就是一個中間人。以貿易角度,就是一間trading公司,一買一賣,賺差價,或賺佣金。

當你有機會與獨立理財顧問會面,他一定會解釋給你知公司比其他金融機構獨立得多,沒有固定的產品硬銷給你,一切都是根據客人的需要,在市面上找最合適的產品給你。其實理論上,這種獨立性是我非常欣賞的賣點。但實情並不是這樣。

首先,並不是市面上任何產品,獨立理財顧問公司都可以賣給你的。基金公司、保險公司,他們是以簽約(Contract)的型式和不同的獨立理財顧問公司合作的。換句話說,若最適合你的金融產品提供者沒有與你的獨立理財顧問公司簽約,獨立理財顧問便不能提供給你。但他們不是說會給你最適合的產品嗎?若他們是最為你著想的,他應該介紹你去那間最適合你的金融機構。但這是沒有可能的,因為這表示他拱手相讓了這單生意,送錢俾人使。

另外,金融機構給予理財顧問佣金的高低亦會嚴重影響獨立性。如果你的顧問告訴你,介紹任何一間金融機構給你對他自己來說佣金是一樣的,那你可以立刻拍檯走人。那根本是侮辱你的智慧。保險公司和基金公司給予佣金的基準時時唔同。有時比較進取,有時比較保守。知名的公司給的佣金會少點,無人知的公司給的佣金可以好誇張!若你做同一單生意,介紹A公司有1萬佣,介紹B公司有2萬佣,咁點會有獨立性可言?咁點站係客人立場幫佢楝?

根本實情就係,理財顧問會幫你分析,了解你多點。然後介紹對他而言最高佣金的計劃給你,從客人角度,看似是做了分析,很專業,很關心。但實際上只不過是找位而入,硬銷為實。想為自己做好理財的朋友應該自己貨比幾家,依賴所謂專業顧問的「獨立」實在是不能盡信。